脊髓型颈椎病:隐匿的“隐形杀手”
当您出现下肢无力(行走如踩棉花,易跌倒)、胸部束带感(躯干被皮带紧紧捆绑),或大小便功能障碍(尿频、尿急或便秘),可能是脊髓型颈椎病加重的表现。此类症状提示脊髓受压严重,需立即就医评估手术必要性。
一、概述
脊髓型颈椎病(CSM)是颈椎病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,占全部病例的10%-15%。由于颈椎退变(如椎间盘突出、骨刺)压迫脊髓,导致感觉、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,若延误治疗可能引发瘫痪。
二、病因与高危因素
1. 颈椎退行性变
椎间盘脱水、纤维环破裂、骨刺形成等共同导致椎管狭窄,压迫脊髓。
2. 动态因素
长期低头、颈部外伤或剧烈运动使脊髓受压加重,出现急性症状。
3. 先天因素
先天性椎管狭窄者更易因退变引发脊髓压迫。
三、典型症状
1. 运动障碍
双下肢无力、步态不稳(“踩棉花感”),严重时需扶拐行走或卧床。

2. 感觉异常
胸腹部或双下肢有“束带感”,四肢麻木、刺痛,痛温觉减退。
3.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
尿频、尿急、便秘或失禁,提示脊髓圆锥受压。
4. 反射异常
膝反射、跟腱反射亢进,病理征(如霍夫曼征)阳性。
四、诊断与评估
1. 影像学检查
- MRI:直接显示脊髓受压部位及程度,是诊断的核心依据。
- CT:评估骨性压迫(如骨刺、椎管狭窄)对脊髓的威胁。
2. 体格检查
- Babinski征、踝阵挛等病理反射提示脊髓损伤。
- 上肢精细动作测试(如写字、系扣子)评估运动功能。
五、治疗策略
1. 保守治疗
- 仅适用于轻度症状(如颈痛、轻度无力),包括颈托制动、神经营养药物(如甲钴胺)及物理治疗。
- 严格避免颈部外伤及剧烈活动。
2. 手术治疗
- 适应症:出现肌力下降、感觉障碍进行性加重或病理征阳性。
- 手术原则:精准减压(如脊柱内镜技术)优先,必要时结合融合固定。
- 术后管理:早期进行呼吸训练、四肢肌力锻炼,预防并发症。
六、预防与康复
1. 日常防护
- 避免颈部外伤,乘车时系好安全带。
- 保持正确坐姿,避免长时间低头。
2. 康复训练
- 术后逐步恢复颈部活动度,结合核心肌群强化训练(如平板支撑)。
- 慢性期进行平衡训练(如单腿站立)及精细动作练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