腰椎管狭窄知多少
当您出现间歇性跛行(行走几百米后小腿胀痛、麻木,需蹲下休息才能继续行走),或剧烈腰痛(咳嗽、打喷嚏时疼痛加剧,翻身困难),可能是腰椎管狭窄急性发作的信号。此时若强行锻炼或负重,可能加重神经压迫。
一、概述
腰椎管狭窄症(LSS)是脊柱退行性病变的常见类型,多见于中老年人。由于椎间盘退变、黄韧带肥厚、骨质增生等因素导致椎管有效容积减小,压迫神经根或脊髓,引发腰腿痛、间歇性跛行等症状。据文献报道,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,约15%存在腰椎管狭窄,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。

二、病因与病理机制
1. 退行性改变
随着年龄增长,椎间盘水分流失、纤维环破裂,椎间隙高度下降,导致脊柱失稳。黄韧带因长期受力发生肥厚、钙化,骨刺形成进一步侵占椎管空间。
2. 动态因素
长期不良姿势(如久坐、弯腰)或剧烈运动时,椎管内压力波动加剧神经压迫,诱发症状。
3. 其他诱因
外伤、代谢性疾病(如糖尿病)、肥胖等可加速椎间盘退变,增加患病风险。
三、典型症状
1. 间歇性跛行
行走数百米后出现下肢麻木、疼痛,需蹲下或坐下休息缓解,是腰椎管狭窄的“标志性”症状。
2. 腰背痛与活动受限
腰部后仰时疼痛加重,弯腰或平躺可缓解;部分患者因肌肉代偿性痉挛出现活动受限。
3. 神经功能障碍
严重者出现下肢无力、感觉减退,甚至大小便失禁。
四、诊断与评估
1. 影像学检查
- MRI:可清晰显示脊髓、神经根受压情况,是诊断的“金标准”。
- CT:评估骨性结构狭窄,如椎体后缘增生、黄韧带钙化。
- X线:观察脊柱曲度变化及椎间隙狭窄程度。
2. 体格检查
- 直腿抬高试验、股神经牵拉试验辅助判断神经根受压节段。
- 肌力、反射检查评估神经损伤程度。
五、治疗策略
1. 保守治疗
- 药物:非甾体抗炎药(如布洛芬)、神经营养药物(如甲钴胺)缓解疼痛与炎症。
- 物理治疗:热敷、牵引、核心肌群训练(如仰卧屈髋)改善血液循环与腰椎稳定性。
- 生活方式调整:避免久坐、控制体重,减少腰部负重。
2. 手术治疗
- 适应症:保守治疗无效、间歇性跛行距离<500米、出现肌力下降或大小便障碍。
- 微创技术:脊柱内镜手术仅需0.8cm切口,精准减压并保留脊柱稳定性,术后2-3天可下地活动。
- 开放手术:适用于严重椎管狭窄或多节段病变,需结合植骨融合内固定。
六、预防与康复
1. 日常防护
- 保持正确坐姿,每小时活动颈部和腰部5分钟。
- 加强腰背肌锻炼,如游泳、平板支撑;与”腰肌劳损”不同,腰椎管狭窄急性期需避免“小燕飞”“臀桥”等加重椎管压力的动作。
2. 康复训练
- 术后早期进行卧位屈曲训练、仰卧起坐等低负荷运动。
- 慢性期结合核心强化训练(如平板支撑)增强腰椎稳定性。